摘要:不仅是在观察水,也是在观察我们未来的环境世界
最近,成都麓湖艺展中心的水下实验室“乌有之湖”引起广泛关注,许多人慕名而来打卡并深度体验。展览中呈现的实验研究、数据档案、生物多样性图谱等一系列内容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事实上,这些硬核的水生科技内容,来源于一个专业的水生态团队。
他们是谁?
他们为什么参与这场展览?
在专业内容的背后,想传达的是什么?
在本文中,我们将带大家前往“乌有之湖”展览背后,认识麓湖背后的神秘团队,从专业视角,重新认知前后跨越十年的麓湖造湖过程。
01
“摸鱼”是每天工作内容之一
他们是麓湖的“环境医生”
成都清源水环境,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研发不同,在麓湖众多的专业领域里,清源水环境通常带有一丝神秘感。
麓湖的工作人员在“摸鱼”
他们的工作除了在麓湖水域的各个角落以外,还在一大片工地之间开辟了一个水生态实验室,清源水环境的工程师们每天除了“划水”、“摸鱼”以外,还经常蹲在水边观察水草......
清源水环境的工作人员在打捞水草
清晨,迎着晨曦未散的微光,在湖水打捞漂浮的水草;正午,顶着暴晒的烈日观测植物的生长;傍晚,监测湖底的游鱼生活,以及随时应对藻类爆发、鱼类失衡以及随时可能的污染物入湖事故......他们就这样,用日复一日的守护,来修复和平衡一座湖的健康水生态系统。
湖,在他们的眼中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如同人体一样具有各个功能器官,鱼虾蟹、水草、浮游生物与水,都是湖的“细胞”,它们互为关联,此消彼长,精微不可分割,形成了一套自然的水生态系统。
湖的“细胞”
“而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去平衡好湖的各个环节,这需要大量的监测,比如我们监测到湖底鱼儿的数量已经超了,就需要打捞掉一些‘成年’的鱼,因为他们的生长过程对生态系统的“索取”已经大于了“贡献”,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我们会保留生长速度很快的‘幼鱼’,因为它们保证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效率,但是,有一些游客就会不理解,觉得我们在捞鱼。”
这是一个遵循自然平衡法则的“守护”工作,它需要非常了解各种水生物种的生长逻辑和习性,以及知晓如何去调节各个物种的比例,实际上,湖水自有一套微妙的生长规则,但是它的脆弱性就在于——只要某个组分的比例失衡,湖就会“生病”。
清源水环境负责的水域
湖的“生病”也反映为水质、颜色以及水生物失衡,如果放任不管,湖水就会逐渐演变成一滩废水,无法再维持纯净、有机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清源的工作人员就像是随时监测湖水健康的“私人医生”,如果湖真的病了,他们知道怎么去处理和治疗。
清源水环境的工作人员在巡视中
“我们也常常笑称自己是‘环境医生’。我们养湖就像是在养一个孩子,看着他长大,这中间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某种意义上,我们也更像是湖的‘监护人’。“
02
10年“造湖”
让麓湖样本走向全国
让我们切换一个视角,从长期调控湖区生态平衡的“养湖”,回到从0至1的“造湖”。
从某种意义上,麓湖的造湖之路,是从一个“把水生活还给城市、还给人”的理想开始的。
清源水环境在成都交子公园打造的湖域景观
从2011年开闸放水开始,这个长达10年的造湖过程是怎样的?我们在对成都清源水环境CEO宋新元的访问中,了解到了整个造湖过程。
依次为:清源水环境在兴隆湖中信书店、成都麓湖、成都交子公园、重庆礼嘉公园的项目图
在他的介绍中,麓湖的造湖之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期湖体建设阶段
持续时间:半年
这个阶段基于大量的前期现场踏勘、物种调查、地质勘测、水源水质分析等周界环境条件的梳理,以及结合地势地貌的整体规划设计,形成最终的水生态构建方案。
建设过程除了大家比较了解的构建沉水植被系统、挺水浮叶植被系统、微生物系统、鱼类及底栖生物系统外,还有大量对于基底地形的前置处理,包括对底部保水性能研究、基底土壤改良优化等工作。
麓湖沉水植被系统、挺水浮叶植被系统鱼类部分图示
第二阶段:生态系统过渡期的维护运行
持续时间:3—4年
这个阶段的核心工作是不断通过人工干预调整生态系统的各组分比例结构,去适应麓湖的整体环境。
人工干预的管理动作包括结合监测水质数据变化,优化沉水植被系统结构,丰富生物多样性,加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提升植被盖度,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净化能力;
调整鱼类结构,尤其是控制野杂鱼数量,减少草食性鱼类物种比例;
控制入侵物种数量等等。
水动力调整前后模拟图
第三阶段:维护水体生态系统稳定
持续时间:4年
当水质逐步做到极致后,他们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从管理逻辑上要去管好一个水体,除了追求水质品质之外,更要做到长久可持续。
开源节流,利用原本水生态管理过程中“抓大放小”的原则,实现水生态经济价值转换,反哺一小部分水体维护的成本,减少运维的压力。
水产开发的基础是建立在优秀水质的基础上的,水体的稳定是我们不能触碰的底线。水下生态系统需要进行合理的调配,调整鱼、虾、蟹的比例,补充螺蚌和投放鱼苗、蟹苗,从而保证生物链稳定平衡,麓湖大闸蟹便在这个绝佳环境中天然生长了。
因此,麓湖生鲜这个品牌应运而生,除了销售生态鱼,也销售麓湖大闸蟹这样的生态湖鲜。
打捞麓湖生鲜
第四阶段:生态和谐社区的共生
持续时间:未知
在这个阶段中,居民的发动、人与生态和社区的共生成为重中之重。
在这个方向下,清源和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共同组织了一系列社区尝试。包括麓湖“绿动计划”的执行和参与,组织社区居民、志愿者来参与“我为麓湖种水草”、“去除福寿螺”、“社区居民水质监测”、“口袋湿地”等活动,组织一系列讲座、课堂来普及水生态知识等。
通过这些内容,更多居民对麓湖水都有了更深的认识,社区也获得了更多居民的理解和信任,得到了更多支持社区环保建设的新力量。在此过程中,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建立了公共事务讨论决策机制,让社区居民更有效地参与公区建设和环境保护事务。
与此同时,社区动员的载体、媒介也在多元化,本次“乌有之湖”特展也兼具了科普与动员的特性。
社区居民参与麓湖志愿活动
回到“把水生活还给城市、还给人”这个话题。
在新一轮的城市化进程中,随着生态和环境被更加重视,我们会看到“水回来了”。但很多时候,回来的只是“水景”,而不是城市记忆里、祖辈生活里的“水生活”。
其区别在于我们与水的距离,是真正融合共生还是“远观不可亵玩”。但值得警醒的是,在我们创造更吸引人、尺度更亲切的“水生活”的同时,也面对着更加巨大的潜藏危机。这也正是《乌有之湖》展览所探讨的话题——
如何更健康、更稳定、更可持续地把“水生活”还给人?
......
面对这个课题,麓湖已经找到解决的办法。而麓湖作为一个“水生活”塑造样本,也正被全国多个地区和项目效仿。
在此基础上,清源水环境也在麓湖之外的万华异地项目中,探索不同“水生活”之间的差异。从成都出发,到重庆和海南,从临湖而居、大河栖息到海滨度假,围绕不同的“水生活”,他们正在不断的作出新的探索与实验。
重庆·麓悦江城 | 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重庆后河,是嘉陵江的一级支流,本是一条原生态的河流,但由于沿河的人类活动带来了数量庞大的污染物质,水质常年为劣Ⅴ类水,加上多年的洪水影响,河床及河岸冲刷严重,河岸土壤裸露,水体浑浊,后河的生物栖息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不适合水生生物的生存与繁衍。
于是,清源水环境做了近五十余次实验室模拟与现场实验,经过近2年的时间,逐渐掌握了水生态系统与后河水体流动、水质分布与扩散之间的规律关系,研发出了能够改善后河水流结构和生境、降低洪水影响的生态水利措施,并培育出能够适应后河动水条件的水生态系统,采用生态方式逐步提升水质、透明度,改善生物栖息地和生态系统健康程度,提升生多样性;他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恢复后河昔日的生态环境。
海口·江东麓岛 | 内陆教滨海如何玩水
清源做的另一大突破,是教海边的人“如何去玩水”。在设计海南项目时,由于地处海边,地域本身带来的问题就伴随着台风、海浪和涨潮等等危险。
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水下动植物的生态体系链,是一个完全有别于内陆湖泊的体系,需要重新去设计和匹配,在潮湿、炎热的气候环境里,水下生物如何生长?在不可控的台风、海啸、涨潮等外力干扰下,水下生物又应该如何去达到一种自有的平衡体系?
03
是子虚乌有?还是理想未来?
需要凝聚更多力量,才能最终使湖“从乌有到有”
11月12日,「乌有之湖:麓湖水生态与社区特展」揭开帷幕,这是一场“管中窥豹”的探讨,它不仅是在观察水,也是在观察我们未来的环境世界。
LED警示牌 / 摄影:Simon©ZSDC
在当下这个新旧交替、快速复兴与更迭的时代,人们渐渐知道了过去的“短平快”的发展逻辑已经不符合新的时代,向内探寻与向外寻找,已经成为时下人们必须去面对的问题,我们已经走到了一个岔路口,我们的世界是,水的世界亦是。
影像展示水体生态系统的运作 / 摄影:Simon©ZSDC
数字艺术装置将观众带入水生生物的视角 / 摄影:Simon©ZSDC
然而这样一个需要共生的大命题,定然不是一家水环境团队以勘透的,它涉及到了行业内方方面面的板块——规划、建筑、景观、商业、物业、居民……如同水体生物链一样环环相扣,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失去良性的平衡之道。
这是一次以麓湖为实验样本的展览,也是一个抛向全社会的问题:我们需要在复杂冲突的需求之间谋求最优解,我们需要人与人、人与湖、人与城市之间达成共识——唯有遵循自然生态的平衡,我们的世界才可以变得更好——这一场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将由我们一起共创。
实验观测水生生物的活动 / 摄影:Simon©ZSDC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个课题的复杂性和必要性,以及号召更多学界人士参与讨论或以麓湖为实践场展开共创。这个展览可能会向我们、向整个社会揭示另一种城市与自然、人类与生物多样性的共存可能。
可互动的机械艺术装置 / 摄影:Simon©ZSDC
花有花的周期,水有水的循环,自然有自然的规律,宇宙有宇宙的法则......而我们作为微茫的人类一份子,在短短数十载光阴里,同样在遵循着一种时间的轮回运转,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我们如何去看待水,如何去对待湖,就是我们如何在对待自己的生命。
当文明的体系可以建立在湖水之上,乌有之湖就不再成为“子虚乌有”,而是一个可以立刻显现的美好画卷。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